
伸臂式木梁廊桥——悬慈桥
文/图张峰
悬慈桥位于鄞江镇悬慈村境内,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(1023——1032年),全长18.34米,宽近6米,桥上覆盖木屋5间,以大柏木为梁,叠石4墩5孔。桥墙上,8根悬伸出的石梁,有力地承托着长达10.64米的木梁,使承重梁跨度缩短为8.94米,成为浙东罕见的伸臂式木梁廊桥。
“伸臂式木梁桥”:又称悬桥、挑桥、飞桥。为了取得较大的木梁跨径,采用圆木或者方木纵横相叠,从两岸层层向河心出挑,等到两头相距五六米时,再以梁搭接。
原来关于悬慈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:北宋晚期,金兵入侵,孝子张无择背着母亲一路乞讨来到这里。为躲避金兵,张无择将母亲隐蔽地悬挂于井潭,逃过一劫。后人因感其孝心,特别建了“悬慈庙”和“悬慈桥”。
悬慈村和悬慈桥的最后重建,是在清代乾隆以后。村民们介绍,那时过悬慈村往东,可以到达据传是贺知章归隐的高尚宅、钓台以及百梁桥,越鄞江就进入了鄞东象山港;而往南走,过奉化溪口剡界岭进入新昌;如过桥往北往西,就到了宁波和余姚。所以,悬慈桥上的木屋及配套的庙庵亭也应运而建,乡亲们为了生计,挑着粮物,在古桥上你来我往,细语寒暄,经久不息。桥上还刻着两副对联:立马斯须别故人,停车邂逅成知己。久坐尽是风尘客,过桥皆成萍水人。
到了1915年,村里刘聚源等近百人发起募捐,建立“悬慈茶会”,买下一亩五分地作为茶会基地,每年的端午到中秋期间,茶会就在桥上施茶。1996年,悬慈村老人徐瑞定意外找到了近2米高的茶会碑,如今立在桥内。
曾经,桥西有永丰庙,晨钟暮鼓;桥东建二圣殿,香火不绝,殿内供关羽、华佗,以及葑潭之神灵和有功于悬慈庙的善士。
近30年来,村庄扩建,乡村之间有了康庄大道,偶尔只有耕作的乡民、采风的文人行走在古桥之上,庵、庙、亭阁也都废弃。庆幸的是,悬慈桥的桥屋、桥石和桥台至今还保持了原貌。